[科技日报]闯新路 架桥梁 结硕果

科技部和上海市“部市合作”五年印迹

日期:2011-03-04 00:00:00 来源:科技日报
分享到: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大放异彩的贵宾专用车;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清洁能源汽车的试运营;2010年广州亚运会上的60辆清洁能源汽车。其他还有,2005年大师杯网球赛的门票、2007年特奥会运动员胸卡和即将开幕的西安园博会门票上的电子标签(RFID)……这些科技成果都来自上海,这些成绩得益于几年前开始探索的“部市合作”会商机制。

这一天,这样定格:2004年7月15日,科技部与上海市人民政府签署了工作会商制度议定书,一年之后,双方正式启动了部市合作工作。由此,上海有幸成为科技部开展部省(市)合作的最早一批合作对象,同时,科技部也是第一个与上海市建立部市会商机制的国家部委。这是对上海的信任与重托,也是上海始终以服务国家战略目标为己任的必然选择,更是上海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向创新驱动转变的必由之路。从这一天起,上海的科技创新使命便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定位与建设目标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也成就了一种“双赢”的选择。

这一路,这样走来:五年来的部市合作,始终围绕服务国家战略、服务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两大目标;聚焦重大攻关项目,聚焦创新基地建设,聚焦创新创业环境建设,整合各方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攻难关,逐渐形成上海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载体,科技支撑引领城市未来发展的能力也得到提升。五年来,上海积极承担国家重大任务,紧密服务国家战略,发展孕育出一座座敢为天下先的国家级“创新试验床”。部市合作,已成为上海科技“十一五”中最重要、最绚丽的篇章之一。

此时此刻,恰逢“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第一轮部市合作的丰收年。从第一年“数字上海”“清洁能源”“食品安全”三大任务,到第二年“战略产品研发与产业化”“重大工程的科技应用示范”“科技体制改革综合试点”三大核心,再到接下来特别提出围绕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全面推动科技让世博更精彩,全力实施国家重大专项任务,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营造自主创新良好环境……五年来,部市合作绝不是“走走秀”,也并未淹没在发展的浪潮中,而是成为上海乃至全国经济科技发展的助推器,成为服务国家战略与促进地方发展相结合的重要机制。部市合作的路子越来越宽,逐渐摸索出一套国家战略与地方发展相结合的机制,并培育出了丰硕的果实。

会商制度,架起部市合作的桥梁

与上海市区一江之隔的崇明岛,曾面临着发展与保护的双重压力。短短几年,太阳能发电、半导体照明、垃圾生态处理等“绿色”新景观,都已化作崇明岛居民生活的真实写照。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崇明,已成为低碳经济下最“时髦”的地方。追溯到2005年8月,时任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参观考察中国第三大岛崇明岛之行不过20小时,他看到了崇明、上海乃至全国未来发展的希望,坚定表示:“对于好的方向,我们看准了就干,要干就要做大、做好。”

上海市经济基础过硬、科技力量雄厚,是首先启动“部市合作”工作的合理选择。5年来的斐然成绩对“部市合作”做了最好的阐释。

5年来,上海在先进制造领域承担国家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00余项。其中,首台具有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先进封装光刻机实现市场销售额“零”的突破。在重大新药研发方面,我国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新型氟喹诺酮类结构的创新药物盐酸安妥沙星,近期已被SFDA批准正式上市。我国第一个拥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沙坦类降压药“艾力沙坦”已完成全部临床试验,正在等待SFDA的许可批准。而3TNet、B3G、RFID、高速磁浮列车、燃料电池汽车、信息安全、盾构设备、7000吨大型浮吊……一系列国家战略技术和产品相继在上海取得重大突破,大大提升了我国在相应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

世博科技惊艳世界。应用导向、合力推进,科技制高点与经济增长点相协同,是落实“部市合作”计划的关键任务。在上海世博会上,投入运行的1300余辆各类新能源车辆,累计行驶里程超过700万公里,载客运营达到1.25亿人次,创造了世界上新能源汽车“数量最多、品种最齐、规模最大、负荷最强”的示范运行。世博门票成为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RFID应用案例,将极大推动我国射频识别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整个世博园区成为全球最大的LED照明示范区。世博主题馆太阳能电站成为全球单体建筑最大的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电站。这些成绩得益于“部市合作”共同推进的“世博科技行动计划”。

2005年以来,科技部与上海市针对建设、能源、环境、运营、展示及安全等领域,共投入8亿多元,举全国之力进行技术攻关,取得约1500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创造了多个世界第一。上海世博会成为清洁能源、节能照明、节能建筑、智能服务、安全检测等自主创新成果应用的体验场,并且也是这些新兴产业起飞的跑道。

世博园内大显身手的新能源汽车,已在世博后的上海公交运输中小试牛刀,并开始出口;世博期间广泛应用的射频识别技术和电子标签、太阳能、LED照明技术等,已趋于成熟的产业化……目前,上海市科委已组织开展“世博会科技创新效应与应用发展研究”,探究世博成功的创新应用,新能源、新材料和信息技术等支撑引领的新兴产业发展,必将对上海未来经济社会和科技创新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上海多激情、肯努力,事事有落实、见成效,‘撒下种子就发芽’。”科技部计划司司长王晓方评价说。

时任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在回顾“部市合作”项目推进过程时,多次提到上海各级领导勇于承担风险和善于精心组织、上海科技人员忘我斗志和奉献精神是“部市合作”取得成效的关键。“十五”期间,许多最困难的攻关项目落在上海,上海在自主创新中最善于打硬仗,许多事例领人鼓舞、使人振奋。2006年,“部市合作”开展两年后,徐冠华评价道:“部市合作”是一个很好的模式,不仅可以加快上海自主创新的步伐,促进上海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更把中央的战略需求与地方的优势充分结合起来,减少重复、集成资源,从而将我国的科技事业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2007年,科技部部长万钢在部市合作会商会议上则这样高度评价上海市的科技创新工作:定位高、眼光远、实力强、办法多、抓手实、成效好。

制度创新,撑起科技的晴空

“创新试验床”身在上海,心在全国。先试先行的“创新实验床”上,与项目攻关同步探索的,正是机制的创新。

伴随“部市合作”机制确立同时启动的上海公共研发服务平台建设,为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构建提供了可供推广的区域示范。始终指向“立足上海,服务长三角,服务全国”这一核心目标,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对接国家发展战略,通过承担“长三角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网”、“区域综合科技信息共享服务网”等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示范项目,使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成为了国家平台重要的区域共享节点。2006年,时任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在参观上海研发平台时表示,将上海平台纳入“部市合作”框架之后,更多地在于形成制度建设的共性因子,从而起到试点、示范、带动和推广的连锁效应。

五年来,上海科技创新环境不断优化,科技创新体系更具活力,科技成果产出稳步增长,创新创业得到长足发展。2009年实际享受研发加计扣除政策的企业数达2476家,落实加计扣除137.1亿元,共减免所得税34.28亿元。联合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创新试点工作。

五年来,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重大新药创制、新一代无线宽带移动通信网等重大专项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973计划等项目顺利推进,推进张江高新区“二次创业”,深化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加快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启动实施转制院所深化改革方案。上海为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做出了贡献,也有力地支撑引领了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为上海实现“四个率先”、建设“四个中心”奠定了扎实基础。

上海市科委主任寿子琪认为,为国家战略贡献地方智慧,把上海的人才和经济优势聚焦到国家的需求上,为上海的科技创新工作提供一个坚实的平台,使其更加准确地理解和服务国家总体发展战略、更好地承接和参与国家重大科研任务,更加有效地支撑和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从最初的不谋而合,到如今对上海这座部市合作龙头“撒下种子就能发芽”的高度评价,“部市合作”这一创新科技合作制度焕发出巨大的生命力。正如上海市委市政府多次强调,上海不仅要“率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更要“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时刻,勇挑重担”。

部市合作,这一富有活力和成效的合作创新制度将引领上海,乃至全国在科技创新的广阔天空中飞翔。

地域名片

从浦东开发开放以来,上海就一直是全国经济增长的领跑者和发动机,利用自身改革开放桥头堡的地位,上海在体制改革领域也一直承担试验田的角色。在迈向“十二五”的征程中,上海在提升经济质量和效益、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服务全国等方面,正在蓄势担当“二次领跑”的历史使命。

“上海光源”建成、大飞机项目启动、新能源汽车大规模应用、各项世博科技大放异彩……“十一五”期间,上海不仅突破一系列的重大科技专项,而且还逐步形成了科技创新的政策服务体系,尤其是大放异彩的世博科技,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科技世博成了“永不闭幕”的盛会。这些,正是“十一五”科技进军路上深深烙下的“上海印记”。

“十一五”期间,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攻坚的“上海印记”随处可见:位于上海的中国商飞公司实现了国内自主研制的新支线飞机ARJ21-700首飞,C919大客机基本总体方案也已通过国家评审;1000多辆新能源汽车在世博会上表现出众,实现了自主研制和大规模成功应用;张江药谷聚集起400多家生命科学领域的企业、研究机构和配套服务机构,成为全球知名的生物医药研发重镇,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逆势飞扬……

统计显示,2009年,上海科技成果产出保持稳定增长,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22012件,发明专利授权量为5997件;新能源等九大领域高新技术产业化加快推进,全市高技术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561亿元,同比增长8.4%,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3.3%。据悉,2011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产值计划同比增长15%左右。到2015年,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值规模将比2010年翻一番。

截至2010年7月的统计数据显示,上海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50%左右,增幅高于全市工业增幅。其中,上海高新技术产业生产总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3.3%,而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则达到63.8%。

“十二五”期间上海要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成功、精彩、难忘的上海世博会,也将成为“十二五”期间上海新兴产业发展的发动机。世博科技专项行动实施以来,科技部和上海市共安排256项科研项目,已取得了1000多项科技成果。上海世博会上大放异彩的新能源汽车、LED照明、直饮水、信息管理、废弃物处理等各种先进科技,受到国内外普遍关注,成为上海世博会的“名片”。据悉,上海制订了2020年战略目标,将通过10年时间完善技术创新体系,使上海知识竞争力名列亚洲前列并进入世界先进地区第二集团。

大事记

2004年7月14日,科技部与上海市政府签署了《科学技术部—上海市人民政府工作会商制度议定书》,标志着科技部和地方政府就重大事项进行合作会商的机制形成。科技部、上海市政府联合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10个部门和单位专门成立世博科技领导小组,启动实施世博科技专项行动。

2005年第二次部市合作会议明确将“战略产品研发与产业化”、“重大工程的科技应用示范”、“科技体制改革综合试点”作为“十一五”期间“部市合作”的三大核心任务。合作范围也拓宽到七项重点工作。

2006年第三次部市合作会议将合作范围进一步拓宽,合作机制也更趋完善。

2007年第四次部市合作会议上明确了积极参与国家重大任务,全面推进科技世博专项,继续推进崇明生态岛建设,大力推进战略产品的研发应用,继续推进上海张江高新区建设等六项议题。

2008年第五次部市合作会议就全面推动科技世博专项、全力实施国家重大专项任务等方面形成了具体推动和落实部署。

2009年7月31日,科技部、国家广电总局和上海市政府在上海举行中国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启动暨上海示范网部局市合作协议签字仪式,这标志着NGB建设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第一轮“部市合作”的丰收之年。全面总结“十一五”成效,总结世博科技经验,面向“十二五”谋篇布局,继续推进新一轮部市会商工作制度。

案例

装备制造,自主创新撑起脊梁。“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以下简称02专项)”是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所确定的16个重大专项中唯一一个由地方政府牵头的重大专项,上海市和北京市政府是该重大专项的组织实施单位。上海市牵头承担“02专项”的项目合计达15项,参与外省市项目的二级课题合计26项,一批国家急需且创新难度较大的任务落户上海,上海的科研机构和企业也在攻坚克难中提升了能力,在专项的支持培育下,光刻机、刻蚀机、清洗机等集成电路的关键装备相继取得重要突破。首台具有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先进封装光刻机实现市场销售额“零”的突破。介质刻蚀机已取得产品订单,成功销往中芯国际、台积电、台湾华邦、台湾瑞晶等亚洲一流芯片企业。

三网融合是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2006年至2010年,在“e-上海”总体框架下,科技部和上海市通过部市合作,在信息领域取得了一批创新成果,主要包括:实现3TNet技术在下一代网络建设的规模应用,建立了覆盖长三角地区的创新业务网络技术试验区;在全市建立了跨医院、跨区域的医疗信息共享系统,加快了上海数字化医疗建设进程;推进了传感网和RFID技术在世博园区的应用示范,提升了城市信息化水平。

生物医药产业一直被喻为“十年磨一剑”,涵盖了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创新服务平台,可以大大降低成本,为加快新药研发效率,提高产业能级提供“推动力”。上海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也由此提升。据不完全统计,五年间上海市承担“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任务200余项,占专项项目总数的20%。通过部市合作,上海市全市生物医药产业经济总量稳步提升,生物医药重点企业发展加速,重点产品数量增加,核心产品正在形成,产学研医结合、创新成果转化的气候逐步形成,生物医药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

(科技日报)